首页 > 管理资料 > 综合管理 > 管理天机——千年管理思想探源之六
资料名称:

管理天机——千年管理思想探源之六

上传作者: 赵文家 资料类别: 综合管理
资料格式: WORD文档 下载次数: 864
更新时间: 2011-09-21 12:40:15
所需C币: 2C币/年 (备注:包年会员不需C币)
所属学院:
企业商学院 , 财务管理网络学院 , 总裁网络学院 , 总裁教练网络学院
《管理天机——千年管理思想探源》连载之六
郭咸纲
20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
    维纳少年时是一位天才的神童,他11岁上大学,学数学,但喜欢物理、无线电、生物和哲学,14岁考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动物学,后又去学哲学,18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数理逻辑博士学位。1913年刚刚毕业的维纳又去欧洲向罗素和希尔伯特这些数学大师们学习数学。正是多种学科在他头脑里的汇合,才结出了控制论这颗综合之星。1943年维纳与别格罗和罗森勃吕特合写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这是第一篇关于控制论的论文。
202.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C.E. Shannon)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C.E.Shannon),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住处编码问题,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203.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里高津(I. Prigogine)
    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个重要新分支,普里高津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于这一成就,普里高津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204.协同学的理论创始人哈肯(H. Haken)
    1973年以后,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管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 Haken)通过非平衡相变与平衡相变以及非平衡相变之间的类比,得出了“协同”(Synergetics)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态有多远,而在于只要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
205.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 R. Thom)
    突变论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R. Thom),他于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阐述了突变理论,荣获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章。突变论的出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被称之为“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300年以来数学上最大的革命”。
206.系统管理理论代表人物一
  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A. Johnson)、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 E. Kast)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James E. Rosenzweig)于1963年三人共同撰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管理的系统理论。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进一步充实了这一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代表人物二
    詹姆斯•格黑尔•米勒(James Grier Miller)是实用系统理论的代表人,其生物学系统观——把系统及其部分划分为有机确定的子系统,被称为“生命系统论”。“社会技术系统学”(见“应用行为学”,1986),比尔(Beer)的“组织控制论”(1979)和米勒(Miller)的“生存系统论”(1978)等则清楚明确地运用模型来帮助设计复杂应变系统,以提示什么是系统设计中必须包含的、经久的应变因素。
系统管理理论代表人物三
    梅•萨洛维奇是数学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M•D•萨洛维奇,Y•塔卡哈拉和他们的同事发展了演绎法。用这种方法,当系统概念作为一对有序集合引入后,通过映射概念研究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可通过对集合M或集合R或两者增加更多理论条件,来加以验证所获系统的丰富程度。
207.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
    系统管理学派从系统观点出发,认为工商企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而共同工作的各个要素(子系统)所组成的以便达到一定目标(既有组织的目标,又有其成员的个人目标)的系统。并且工商企业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同周围环境(顾客、竞争者、工会、供货者、政府等)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具有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能够不断地自动调节,以适应环境和自身的需要。
208.企业子系统
    从企业子系统的作用来看,可以分为:①传感系统,用来度量当传感企业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变化。②信息处理系统,如会计和数据处理系统。③决策系统,下达接受输入的信息,作出决策并传达贯彻下去。④加工子系统,利用信息、能量和物资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⑤控制子系统,保证企业按原计划进行,通过反馈获知偏差,并纠正它们。⑥记忆和存储信息子系统,可用来记录事件、编制手册、制定工艺规程、设计电子计算机程序等形式。
企业子系统二——目标和价值子系统
    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可以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如系统管理学派将企业的子系统分为目标和价值子系统。目标和价值子系统是企业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通过该系统从外界社会文化环境中取得信息并确定企业的社会价值观,以便企业履行某些社会大系统所确定的目标和职能,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不能回避的。也就是说,由于企业又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所以企业必须为社会目标而尽相应职责。
企业子系统二——技术子系统
    技术子系统是由企业按任务要求由技术要素构成的,它随着活动特点而改变。同时,它将影响组织结构子系统和社会心理子系统。
企业子系统三——社会心理子系统
    社会心理子系统是由企业成员的行为动机、地位角色关系、团体动力、影响力等组成。其发展变化又受到外界环境力量、企业任务、技术及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企业子系统四——结构子系统
    结构子系统是由组织图、职位说明、作业说明、规章、规程等决定的,它为技术子系统和社会心理子系统提供正式联系的渠道。当然,技术子系统和社会心理子系统之间,还存在着不通过结构子系统的非正式联系。管理子系统及各子系统即整个组织,它使企业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制定目标,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活动。
企业系统的运行
    管理子系统中的计划管理委员会作为企业系统的中心决策机构,综合企业内外部情况,对本企业的产品方向、工作规划、作业子系统、人事等作出战略决策。财务部门、规划研究、发展部门和市场研究部门负责对计划决策机构提出建议及提供协助。资源分配和经营管理部门分别执行决策。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体,负责企业主要经济活动的输入——转换——生产全过程的管理。
企业系统的分工与组织
    一般的企业都存在着明确的三级分工或三级组织:第一级,从事企业系统计划、控制等职能的计划管理部门。第二级,主要负责分配人力和设备,并协助第三级组织的工作。第三级,主要是负责经营管理的业务部门,它们旨在满足第二级计划要求作业的计划。这三级通常是稳定的,但在这个结构下的企业活动是灵活的。系统管理学派认为,这样的组织结构模式能更好地实现其基本职能。系统管理学派认为在一个复杂的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执行不同法律任务的三个子系统——战略子系统、协调子系统和作业子系统。要把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运用于上述三个子系统,才能取得应有效果。
209.系统动态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莱思特和罗伯茨等创立了系统动态学,这是系统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主要是解决以下问题:
(1)系统结构、管理政策和时间延误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系统的动态特征。
(2)和系统结构及所取政策有关的系统增长性预测定量化和实践问题。
(3)如何确定一个基本结构以便有利于各种管理职能的有机结合。
(4)在企业、公司、国家经济部门或其它系统内,信息、货币、定货、材料、人员和设备等各种流程之间的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5)如何更有效地设计工业和经济等复杂的大系统。
(6)如何把人的判断力、经验和严密的逻辑推导结合起来。
210.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都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它们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图表所示:
    系统观点    系统分析    系统管理
观点    概念的    优化的    实践的
方法    思考    建立模型    综合
组织子系统    战略的    作业的    协调的
任务    把组织同环境结合起来    有效利用资源并实现目标    把组织内部各项活动结合起来
211.系统观点一
    整体是主要的,其余各个部分是次要的。
系统观点二
  系统中许多部分的结合是他们相互联系的条件。
系统观点三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组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系统观点四
    各个部分围绕着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发挥作用。
系统观点五
    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他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则由整体对部分的关系所制约。
系统观点六
    整体是力的系统结构或综合体,作为一个单元来行事。
系统观点七
    一切都应以整体作为前提条件,然后演变出其各个部分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系统观点八
    整体通过新陈代谢使自己不断地更新。
212.系统分析一
    系统分析的含义。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的思维推理,科学分析计算的方法,在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行的备择方案,加以分析比较,进而选出一种最优的方案。
系统分析二
    系统分析的准则。一是在对各种备择方案进行分析和选择,应紧密围绕建立系统的目的;二是要从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三是在进行系统分析时,既要考虑到当前利益又要考虑到长远利益;四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五是抓关键,不要限于细微枝末节。
213.系统管理
    系统观点和系统分析可以应用于各种资源的管理,把组织单位作为系统来安排经营时,就叫系统管理。其特点是:(1)以目标为中心;(2)以整个系统为中心;(3)以责任为中心;(4)以人为中心。
214. 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方法
    该学派的管理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采用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时,要遵守一定的程序:确定目标——收集资料,拟定对比方案——建立分析模型——对比各方案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综合分析或试验确定最优方案——实施方案和信息反馈。
215.系统管理学派的特点
    系统管理学派对管理的定义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组织或企业进行系统分析、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系统管理学派认为,要进行成功有效的管理,就要对企业系统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以便找出关键所在。系统分析要求有严格的逻辑性,即在拟定方案前先要确定方案的目的,实现的场所、地点、人员和方法。现在任何一个现代的管理人员都应该掌握的管理思想就是系统的思想。
216.系统管理学理论评析
    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的出现同特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系统管理和系统分析在管理中被应用,提高了管理人员对影响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各种相关因素的洞察力。系统管理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而系统科学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新3论,即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突变论,以及超循环理论和混沌理论,这些理论的新进展对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新的促进作用。
217.数量管理科学学派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也称管理科学学派、数量学派。也有人把管理科学与运筹学看成是统一语,这是因为该学派正式成立始于1939年由美国曼切斯特大学教授布莱克特领导的运筹学小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展了新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应用于管理工作就产生了“管理科学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一系列的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提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研究管理学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著名学者伯法( E.S. Buffa )等人。他们开拓了管理学的另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从以往定性的描述走向了定量的预测阶段。
218.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的管理思想
    注重定量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以求得管理的程序化和最优化。数量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或统计模式,并把这种模式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体系中,这种方法通常就是运筹学。所以该学派的狭义解释就是作为运筹学的同义语。其广义解释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及当代的各种管理理论都可称作为管理科学。
219.数量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一
    兰彻斯特和希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兰彻斯特在1915年就把数学定量分析法应用于军事,发表过关于人力和火力的优势与军事胜利之间的理论关系的文章。当时的英国军需部并成立了防空试验组,由生理学家希尔上尉(以后成为教授)领导,应用数理分析方法来运用于防空武器。希尔被人称为运筹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二
  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是西方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研究院,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代表作是《现代生产管理》(1975)。《生产管理基础》是伯法根据《现代生产管理》改写的,简明易懂,曾被《哈佛商业评论》推荐为经理必读书目。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图表和数学公式,正是这些科学的计量方法,使得管理问题的研究由这定性走向定量。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三
    霍勒斯•利文森。霍勒斯•利文森于20世纪30年代把复杂的数学模型应用于传统办法难以进行的大量数据处理工作。他最有名的研究工作之一是对一个小型邮购商店的顾客拒收邮购包裹的情况进行研究。他的研究表明,拒收率大约占总销售额的30%。最常被顾客拒收的货物有两类:一类是较贵的定货,另一类是发货迟于定货后五天的货物。用这些数据,邮购公司很容易地对拒付费用和较高的快发费用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最佳发货日期和发货数量。
220.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经典著作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管理科学(运筹学)方面的教科书,如韦斯特•丘奇曼、拉塞尔•阿考夫、伦纳德•阿诺夫三人合著的《运筹学入门》,爱德华•鲍曼和罗伯特•费特两人合著的《生产管理分析》,塞缪尔里奇蒙的《用于管班决策的运筹学》,以及许多关于线性规划、决策模型、培欣决策法、对策论等方面的书籍。
221.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一
    从系统观点出发研究各种功能关系。对企业组织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或功能关系的研究,都是从系统观点出发的。认为组织中任何部分或任何功能的活动必然会影响其他部分或功能,所以评价一个组织中的任何决策或行动都必须考虑到它对整个组织的影响和所有的重要关系。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二
    应用多种学科交叉配合的方法。该学派在创立的时候就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他们认为尽管各个学科对问题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如果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看,会对问题有更全面的理解,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除了计算机和数学以外,随着研究的对象的不同,需要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会计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三
    应用模型化和定量化来解决问题。数量学派的重要特点就是模型化和定量化。把一个要研究的问题按预期的目标和约束条件,将其主要因素和因果关系变为各种符号来建立模型以便求解。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四
    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修改模型,求出新的最优解,通过模型来解决问题通常对问题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随着对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的深入了解,其模型也逐渐的复杂,以前的最优后来或许就不是最优了。这时就要不断地对模型进行优化。 
222.数量管理科学学派对组织的看法一
    认为组织成员是“经济人”,或者叫“组织人”、“理性人”。他们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追求经济上的利益,会由于经济利益的激励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同时也满足自己。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对组织的看法二
    组织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它和系统科学学派是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认为,组织是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利益,在这个追求最大的利益的过程中,是系统的整体利益最大,而不是系统的某个部分利益最大。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对组织的看法三
    组织是由作为操作者的人同物质技术设备所组成的有机系统。那么对于这个有机系统的投入和产出的分析,就是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对组织的看法四
    组织是一个决策的网络模型。对于管理决策来说,其决策是具有结构性,并组成网络,这样就可以应用计算的模型来进行决策。
223.数量管理科学的管理方法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的管理方法即模型法。描述性的,例如,盈亏平衡模型、排队论;规范性的,例如决策理论模型、库存模型、线性规划模型、网络模型等;含有多种确定性变量,如盈亏平衡模型、库存模型、线线性规划模型;含有各种随机的变量,如决策理论模型、网络模型和排队模型等。
可以用下图来表述: 224.模型法的使用逻辑步骤
    (1)提出问题并阐述问题。(2)建立数学模型。(3)解出模型的答案,从而取得使系统的最佳效益的数量值。(4)检查模型及解的实际意义,深入了解这个解法的价值对实际预测的准确度。(5)对所求的解进行控制,就是要制定出当变量与函数发生某些变化时对方案能够采取调整的措施,以保证各种变量和关系都不走样。(6)把方案付诸实施。
225.管理科学理论评析
    “管理科学”理论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管理领域中,为现代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管理科学学派重视不同学科的交融与渗透,这种不同领域的专家相互合作的方式有助于优势互补,开拓思路,形成更全面、更合理的决策。高层在决定管理决策的人员构成时,应该考虑到个人背景、知识结构上的合理搭配。因此由多种学科的人员交叉配合地进行研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管理方法。
226.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权变管理就是依托环境因素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素之间的变数关系来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227.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一
    伯恩斯和斯托克。伯恩斯和斯托克是最早运用权变思想来研究管理问题的人。他们对生产电子设备、机械产品和人造丝等不同产品的20个企业进行了调查,经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企业按照目标、任务、工艺,以及外部环境等活动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稳定型”和“变化型”两大基本类型。“稳定型”的企业,适宜于采用“机械式”的组织形式。“变化型”的企业,那么采用“有机式”的组织模式较为适宜。
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二
    钱德勒。他于1962年发表了《战略与结构》一书,强调在不同的条件下,有多种组织方案的论点。他对“杜邦”、“通用汽车”、“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等近70个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变化机理研究后指出,组织管理结构是随着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战略本身又由于市场的、金融的、科学技术的和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三
    琼•伍德沃德。20世纪50年代,女管理学家琼•伍德沃德和她的助手们对英国南伊塞克斯的100家公司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在此基础上于1965年发表了《工业组织:理论与实践》,证明了企业组织的技术分系统与结构分系统具有直接的相互关系。
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四
    劳伦斯和洛希。保罗•罗杰•劳伦斯和杰伊•威廉•洛希被称为是现代权变学说的创始者。1967年他们合写《组织和环境》一书,论述了外部环境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基本主张是:按照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目标和价值,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按照他们的观点,组织结构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分散化和整体化。在企业结构模式上,根据工艺技术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把企业分为4种模式。
权变理论代表人物五
    卢桑斯。他是美国尼勃拉斯加大学的教授,1973年发表了《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的文章,1976年他又出版了《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系统地介绍了权变管理理论,提出了用权变理论可以统一各种管理理论的观点。卢桑斯是权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权变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数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权变管理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
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六
    弗莱德•E•菲德勒。他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都可能是有效的,关键在于领导者必须与环境情景相适应。菲德勒从管理心理学和实证环境分析两个方面研究了组织领导问题,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使组织领导学从以往的形态学转向动态学。
228.“稳定型”--“机械式”的组织模式特征
    有一种严格规定的组织结构;有很明确的任务、方法、责任和与各个职能作用相一致的权利;管理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上、下级垂直的命令等级;在组织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职务的权利和责任,而不是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经验。
229.“变化型”--“有机式”的组织模式特征
    有相当灵活的结构,可以不断调整每个人的任务;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是网络型的,而不是等级控制;强调横向的联系而不是垂直的领导;在组织活动中,技能与经验居于优先地位,权利的分散以技术业务专长为基础,而不是以等级职位为基础,等等。
230.企业的四种模式
    第一,市场等外部条件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组织设计为按产品划分为各个事业部;
    第二,外部环境变化较快,但工艺技术差别不大的企业,例如: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组织设计采取矩阵组织结构;
    第三,外部环境稳定、工艺技术也较稳定的企业,例如:美国大陆包装品公司,组织设计采用直线职能制结构;
    第四,外部环境十分稳定,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的企业,例如:美国麦当劳公司,采用高度集权结构。 
231.卢桑斯的观念性结构
    这个结构有3个主要部分:环境,管理观念和技术,它们两者之间的权变关系。权变管理就是要确定有关的环境条件,然后同一种能最有效地达到目标的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联系起来。
卢桑斯的观念性结构一
    环境变数:环境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又分一般的和特有的两种。一般的外部环境是由社会的、技术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法律的力量所组成。他们虽然也在正式组织系统的外面,却直接影响它。一般的与特殊的外部环境之间,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各组成万分之间都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的各变数间,以及它与外部环境各变数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卢桑斯的观念性结构二
    管理变数:主要是指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系统学说等所主张的管理观念和技术。其主要内容如是:过程的管理变数有计划、组织、指挥、交流和控制;计量的管理变数有基的本的计量方法、决策模式、运筹学;行为的管理变数有学习、行为的改变、动机的形成、集体动态、组织行为;系统的管理变数有普通系统理论、系统设计和分析、信息管理系统。
卢桑斯的观念性结构三
    权变关系,是独立的环境变数同从属的管理变数间的函数关系。它是权变管理的核心,这正是权变学说不同于其他学说的地方。实际的管理是一个多维的复杂事物。复杂的管理问题,决不能机械地加以解决。1973年卢桑斯和豪德盖茨(R.M. Hodgetts) 写了 《 组织设计:一种权变研究方法》一文,说明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与外部环境条件都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制约因素。
232.超 Y理论
    (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而人们的需要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人需要正规化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更多的责任,更多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实现责任感。
    (2)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要与工作性质和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例如上述对工厂里的为工人应采取X理论,而对研究人员应该采取Y理论的管理。
    (3)组织机构和管理层次的划分,职工的培训和工作的分配、工资报酬、控制程度的安排都要从工作的性质、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来考虑,不能千篇一律。(4)当一个目标达到以后,可以继续激起职工的成就感,使之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233.权变学派的管理方法一
    计划制定的权变论。权变学派认为,计划是事先制定的,为了进行某项工作,它预先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程序。包括确定总任务,确定产生主要成果的领域,规定具体的目标,以及制定靠目标所需要的政策、方案和程序。计划具有三个特点:(1)它一定涉及到未来;(2)它一定涉及行动;(3)它一定涉及个人或组织的参与因果关系。权变学派认为,制定计划时对目标的明确性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在比较复杂的管理过程中要能恰当地掌握明确性和模糊性相结合的度是非常重要的。
权变学派的管理方法二
    权变理论的组织论。一个企业目的指的是他的产品和市场,这些目的决定着它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的复杂性。可以把这种组织复杂性的结构因素分为5种:(1)工作的专业化程度;(2)程序标准化程度;(3)规划或信息正规化(以书面形式记录)程度;(4)集权化程度(由具有正式决策权力的等级层次数目来判断);(5)权力结构的形式(由管理幅度和等级层次数目来判断)。
权变学派的管理方法三
    权变理论的控制论。权变控制模型理论研究的是在动态领导过程中,领导者个性与领导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权变模型的第一个重要变量是领导者个性。领导者的个性即领导者的动机构成是通过其在领导情境中设定的主要目标来确定的。一种类型的领导是“以关系为动因”的,其在领导的情境中是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完成任务并以此来获得自我尊重的。领导者的另一种个性是“以任务为动因”,他们试图通过证明自己的才干得到尊重和满足。
权变学派的管理方法四
    权变模型的另一个重要变量是领导情境。它包括三个指标:(1)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指的是领导人得到或感到群体成员认可和支持的程度。(2)任务的结构性,指的是任务的明确性程度,上下级之间的关联性程度及对工作目标、程序、进度所作规定的详尽程度。(3)职位权力,指的是领导者实施奖惩的能力以及通过组织制裁的权威性。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领导者与成员关系得权数为4,任务结构权数为2,职位权力的权数是1。可见,在领导情境系统中,最重要的是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最不重要的是职位权力。
234.结构变数和关系变数

结构变数    关系变数
1、各种活动的结构    规模、工艺流程整体化、母公司的规模
2、权力的集中化    对其他公司的依赖程度、位置数、组织的年数、作业分化程度、工艺流程的整体化、母公司的规模
3、工作流程控制线    作业变化程度、工艺流程整体化、位置数
4、支持部分的相对规模    组织的历史、所有权控制、目标、规模、工艺技术、位置、对其他公司的依赖程度
235.企业的四种类型一
    工作流程——行政型,这类组织的活动结构程度高,权力集中程度低,非人格的控制万分高。大企业和大规模制造业属于这种类型。
企业的四种类型二
    人员——行政组织型,这类组织的活动结构程度低,权力集中程度高,直接控制万分高。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门和大企业所属的小工厂就属于这种类型。
企业的四种类型三
    含蓄结构型这类组织的活动程度低,权力集中程度低,直接控制万分高。一些在管理和所有权上重复,主要依靠习惯而不是依靠工式规则来工作的单位就属于这种类型。
企业的四种类型四
    完全的行政组织型,这类组织的活动结构程度和权力集中程度都高,非人格的控制万分高。这类组织很少,只有中央政府部门所属的制造工厂才属于这一类型。
236.领导权变控制模型理论
    领导权变控制模型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将领导个性与领导情境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以发现不同环境下与之相适合的领导个性。环境或情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情境发生变化时,组织领导的领导方式或个性就应当随之改变。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突然遇到危机,企业负责人只要将顾问们请来商量对策,并请职工参与管理,出谋划策,共渡难关。这时的领导方式实际上已从原先的以任务为中心的专制式转变为以人际关系为动因的民主式。
237.有效的领导方式
238.权变理论理论评析
    权变学派的主要作用是将管理理论有效地指导管理实践,它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之间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它反对不顾具体的外部环境而一味追求最好的管理方法和寻求万能模式的教条主义,强调要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领导模式及其他的管理技术等。该理论把环境作为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企业各方面活动要服从环境的要求。它的成绩在于以往的管理理论的灵活应用。
239.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被称为经理主义学派,这一学派以向西方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可以划归为这一学派的人很多,其中有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大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管理咨询人员。他们的基本管理思想是: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向经理提出实际的建议。
相关资料
  • 暂无资料
同类热门资料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5108589号 广东省音像制品制作经营许可证 粤音制证字第 B005号信息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 粤字第9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80129号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5-2011 ichinaceo, All Rights Reserved